既然经验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经验丰富的人,反而不如新人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求职面试时,我们都会被问到“请谈谈你的工作经验”,交女朋友时也会被问到“你有几年恋爱经验”,甚至网游组队时,经验等级不够还会被踢出。

既然经验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经验丰富的人,反而不如新人取得更大的成就呢?不信你对比一下Papi酱和李叫兽。

你可能会说:有经验的人太骄傲,所以输了。但是有十年经验的人通常经历过起起落落,难道没读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你也可能会说:有经验的人不知变通,所以输了。但是这样的结论仅仅是对问题的重述,就像把“身体不舒服是因为有病”重复一万种不同的说法,也不能治病。

那到底为什么我们过去引以为傲的成功经验,却往往在今天某个关键时刻失灵呢?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要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直至看到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推理。

我们不妨利用第一性原理回到经验的本质:经验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客观事物是经验的来源,主观反映是大脑的理解。所以,经验的问题,要不出在经验的来源上,要不出在大脑的理解上。

经验丰富的人,通常都是深耕某一领域的专家,大脑中掌握了大量重要甚至独有的信息和案例。相比于经验的来源,大脑的理解显然更加容易产生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大脑对经验的理解出错了,更多的经验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那些迷信保健品养生的老年人,吃的保健品越多,越容易相信自己的健康是因为吃了小区里那个帅小伙推荐的保健品,直到有一天病倒了,还指望保健品能够救命。

你也许会觉得这种事只有不懂科学的人才会做出来。其实,像这种基于经验的荒谬理解,最终造成荒唐结局的事情,在生活中乃至商业界随处可见。

当我们试图直接利用经验解决问题时,至少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问题:

  1. 运气归因谬误:靠运气成功的,你相信还能再次成功;
  2. 概率归因谬误:小概率事件发生后,你认为这一定会发生;
  3. 对手归因谬误:对手弱爆了,你却以为自己很强;
  4. 平台归因谬误:背靠大公司,你就把自己当大咖;
  5. 多因素归因谬误:项目成功,你觉得主要因为有你。

一、运气归因谬误

如果有人跟你说,“我可以预测股市涨跌,已经连续20次预测成功”,你会相信他吗?

如果是我,可能会相信,比如支付宝股票猜涨跌:

为什么你引以为傲的经验会失灵

所以很多用户会在弹幕留言感叹“那些20连胜的人真厉害”,但是,如果我说这种连胜只是因为运气,你会怎么想?

  • 股票走势只有涨跌两种可能,假设涨、跌的概率各是1/2,连续蒙对20次的概率就是1/1048576。
  • 这个概率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每1048576人中,平均会有一个人获得20连胜。

那支付宝有多少用户呢?研究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显示,支付宝全球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

假设参与股票猜涨跌的只有1/5的用户,即2亿人,那即便是瞎蒙,获得20连胜的人数也会达到约190人,而猜涨跌排行榜只显示前50名用户,也就是说还有140名20连胜的用户没有显示出来。

假如你是其中一位拥有20连胜经验的“资深”用户,你敢卖房投资股票,赚上一个亿的小目标吗?

显然,了解到这个逻辑后,我们是该反思一下我们引以为傲的成功经验,会不会带有这种运气的“水分”了。

这种因为运气取得的成功,叫作运气归因。如果把这种偶然做成某件事的方法当作经验,就会产生运气归因谬误。

诚然,运气也是一种成功诱因,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成功是靠运气”,这并不是自谦,而是理性的反思,是有经济学理论依据的。

康奈尔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成功与运气》中讲到,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升,强大个体间微小的实力差距很难起到显著的致胜效果,运气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但运气和实力之间的差距是本质的,单靠刷量很难保持成功的运气。因为人的绩效表现会随着做某件事次数的增多而逐渐趋近真实水平,这种规律统计学上称为“回归平均”。

差生考试可以偶然得一次高分,但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多,他的平均分数还是会趋于较低的真实水平。所以近两年家长们会呼吁,一年应该有两次高考机会,这就是为了防止那些优秀学生因运气不佳而高考失利。

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执行次数的增多,运气造成的偏差会逐渐缩小。

规避坏运气的人会希望延长时间或增加执行次数,以便发挥实力的作用;而依赖好运气的人会希望缩短时间或减少执行次数,从而避免被“回归平均”。

所以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机智地把股票猜涨停的赛季定为一个月,这样就可以让少量用户有好运气实现20连胜,从而形成围观的社会传播效果。

如果把赛季延长到两个月会怎么样?那意味着,一个用户两个月连胜概率为万亿分之一,即便地球60亿人都参与,也几乎不可能有人实现两个月连胜,也就很难激发用户的“股神感”和炫耀心理。

了解了运气的运作规律,其实对策就显而易见了。

当我们无法直接辨别某个方法是真实可取的经验,还是运气造成的误解时,我们可以投入少量资源,主动延长时间或增加该行为的次数,看看最终是否还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室偶然发现,被霉菌污染的培养基中葡萄球菌都消失了,于是他专门培养这种霉菌,用来和葡萄球菌一起试验,最终确认了可杀死葡萄球菌的抗生素——青霉素。

这种试验的方法在科学界经常采用,只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少主动质疑自己的成功经验,以至于我们有时把某次意外的成功,归结于我们正确的方法,是我们实力的体现。

二、概率归因谬误

如果说运气归因谬误是因为我们太过自信,那么概率归因谬误就是因为我们太不自信。

近期,奔驰车“漏油”事件和一系列错误的公关行为,让奔驰成了“漏油”的代名词。有些人决定今后不会买奔驰了。但这是理性的决策吗?

奔驰是德国百年高端车企,是德国工业的象征,产品合格率普遍高于其他车企。

尽管奔驰漏油事件引发一系列问题,但相比于其他大多数车企,这仍然属于小概率事件。把奔驰列为首选,仍然在大概率上是明智之举。

像这种在小概率事件发生后,就认为它会再次发生,在大概率事件没有发生后,就认为不会发生的情况,就是概率归因谬误。

  • 天气预报降水概率80%竟然没下雨,以后再也不信天气预报了;
  • 交通局说这条路堵车率低,可我刚上高速就堵车,以后再也不走这条路了。

似乎人们不相信概率,只相信经验,尤其是那些概率结果没能满足心理预期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这和人类进化有关。人类从诞生之初,就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人类需要对外界环境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消除这种生存焦虑。

心理学上把人类对外界认知要有合理解释的需求称作“认知闭合”。

所以当我们面对两种互斥的概率事件时,本能地倾向于选择相信其中一种,否定另一种,这样才能摆脱同时保持两种冲突观点的不确定心理。

而且近因效应指出,人们会对事物最近发生的情况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近期奔驰车漏油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后,人们会很快做出反应“今后不会买奔驰”,进而忽视了奔驰车畅销世界一百年,更大概率上会提供高品质汽车的可能。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概率归因谬误,做出更理性地经验判断呢?

除了有意识地调节认知闭合和近因效应对经验判断的影响外,你还需要复习一下高等数学:

贝叶斯定理: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确定事件的概率,你要估计一个主观的先验概率,再根据随后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调整,随着调整次数的增加,结果将会越来越精确。

当奔驰车发生漏油事件后,你不必一边倒,只需把原来对奔驰的心理评分95分减去5分,从而形成更为理性的判断。

通俗说,我们的观点应该立足于长期的经验,同时随着新事实的出现而逐次调整,不要非黑即白,陷入对与错、好与坏的两极认知陷阱里。

三、对手归因谬误

如果说运气和概率都是不可捉摸的谬误因素,那对手归因谬误就是对经验产生最具体而直观影响的因素了。

当年上中学时,我是学校的高材生,可进入大学后发现,专业第一名似乎非常难得,尽管后来还是拿下了。

原来,中学生源是从区域录取的,大家应试水平参差,而大学生源是用相对公平的分数录取的,每个人的应试水平相差无几。所以,中学能够考第一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水平高,也许只是因为其他同学努力得太少。

道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 古代夜郎国在中国西南地区称王,来到中原大汉王朝还自诩“广大”,最终为汉所灭;
  • 偏远地区的学霸来到北上广求职,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
  • 细分领域的小公司在三四线城市发展很好,可是进入一线城市后却增长乏力。

这种因为竞争对手太弱或太少,而误以为自己很强,无法形成经验优势的现象,就是对手归因谬误。

对手归因谬误本质上就是陷入了隧道视野。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有前后非常狭隘的视野。

可以说,决定你强弱的不是你和什么样人在一起,而是你对标什么样的人。

我们该如何解开隧道视野的经验魔咒呢?

(1)走出隧道,增加外部检验

  • 夜郎国可以定期派出使者走访汉朝,调查汉朝的军队、人才、农产和社会生活,从而判断两国实力的差距;
  • 偏远地区的学霸可以定期向一线城市公司投简历,根据反馈校准自己在全国学生群体中的定位;
  • 三四线城市的公司可以建立小的销售团队或产品组,向一线城市做业务试水,确认市场和竞争力情况。

(2)改变隧道,引入内部竞争

  • 夜郎国可以在国内举办军事、农产和人才等方面的有奖比赛,激发国民的进取意识;
  • 偏远地区的学霸可以向其他专业优秀的学生看齐,择其善者而从之;
  • 三四线城市的公司可以向腾讯学习,在内部建立多个产品组,引导内部竞争。

四、平台归因谬误

只看对手,你可能会走错路;那只看自己的平台会怎样呢?

今年4月,京东集团在喊出要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之后,相继离职了三个CXO 级别的高管,他们都是从知名外企跳槽到京东的。因此有人置疑,“外企高管时代终结了吗?”

曾经的外企,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我们从商学院学到的知识,几乎全都是西方国家的成果,都是外企的经典案例,甚至我们现在很自豪的互联网等科技行业大厂,其初期的商业模式都是学习外企的。

  • 百度搜索:谷歌搜索;
  • 腾讯QQ:Facebook;
  • 蔚来汽车:特斯拉;
  • 滴滴:Uber。

但为什么这几年,国内大厂对外企经理人的态度开始转变了呢?

过去,中国企业缺乏成熟的商业和管理经验,需要外企大咖的成熟经验,帮助建立高效的流程制度,传播先进的管理方法,比如:OKR、IPD、精益生产等。

但中国企业随着实力提升,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那些原先行之有效的外企方法和文化很难适应当下的需求。比如:近期亚马逊自营电商业务退出中国,正是因为难以适应阿里、京东、苏宁更灵活激进的市场玩法。

外企经理人的“失宠”,还有另一个原因,外企成熟固定的管理流程,容易培养出商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

这样的“操作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一旦离开平台,其狭隘的认知和能力,很难把系统性的外企方法迁移到国内企业。

这种只能依靠平台优势,没有掌握平台方法,或不能把平台方法灵活应用的局限性经验,叫作平台归因谬误。这种平台不仅仅指成熟的外企或其他国内大公司,也代表一切业绩卓著而制度完善的平台环境。

毋庸置疑,好的平台仍然是新人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又要如何避免这种平台归因谬误呢?

(1)了解平台的成功逻辑

不是每个背靠大公司的人,都是大咖,有些人只是“操作工”。尝试了解平台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方法,把大平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方法论。这种学习本身比刷学历、刷简历的做法更有长远的价值。

(2)探索平台之外的经验

走出隧道视野,看看其他城市、其他行业、其他公司、其他职能的人是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换一种思维,可以跳出“拿着锤子,看哪都像钉子”的经验困境。

五、多因素归因谬误

身处平台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主管:

  • 项目做成了,他很自豪地向上级汇报,描述自己是如何高明地指挥决策;
  • 项目告吹了,他很气愤地指责下属缺少狼性文化,抱怨市场竞争太激烈。

本质上,一个项目需要不同职能的人相互协作,需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成功和失败都是由各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导致的,尽管每个因素占据的重要性地位不同。

人们习惯于把好结果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坏结果归因于外界的客观阻碍,进而忽视多因素的系统作用。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经验,就是多因素归因谬误。

好结果归因于自己:

  • 上班早到公司被表扬,是因为自己习惯好,而不说是被邻居吵醒的;
  • 进入大公司,是因为能力突出,而不说公司急用人,找个差不多的将就一下就行。

坏结果归因于外界:

  • 毕业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而不说是大学期间缺乏前瞻性,只顾享乐;
  • 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倒闭的公司,是因为经济寒冬,而不说是自己的战略存在问题。

这种思维可以暂时满足虚荣或安慰的心理需求,获得社交上的尊重,但本质上也麻痹了洞察真相的动机,放弃了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来提升自己的机会。

  • 项目做成了,你的主管在经验分享会只顾自吹自擂,没考虑到你的贡献,因此你走了,后面的项目也吹了。(只看到自己的好作用)
  • 经济寒冬中破产的创始人二次创业,没有纠正当初自身的战略管理问题,结果只能感慨“经济又寒冬了呢”。(只看到外界的坏作用)

这种只看自己的好作用或只看外界的坏作用的经验,一旦迁移到新的环境,经验背后的真相,也就是那些忽略掉的因素,就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反制于人。

面对这种心理和认知的误区,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经验的多因素归因谬误呢?

(1)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心理满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面对结果,无论好坏,主动思考“我”存在的问题,放弃心理上狭隘的虚荣和安慰,让我们的经验反映客观事实。

(2)用系统思维重新思考经验背后的故事

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联系和目标组成的系统。从系统的观点理解事物的本质,就像庖丁解牛。我们需要确认有哪些要素发挥作用,要素之间发生什么联系,要素和联系是如何驱动目标达成的。

总结

经历和经验之间的区别在于,经验是经历在检验之后得出的成果。经验的归因谬误,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缺乏对经验的重新思考。

我们需要识别这些归因谬误,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对策,从而让我们的经验得到“提纯”,最终更快地成长。

 

本文由@郑光涛Grant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有点道理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3月29日 更多
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
1904年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
1974年秦始王兵马俑被发现(待)
1997年摇滚乐队五月天成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公众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APP网站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