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们」会被AI带货取代吗?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在电商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带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文章《「小红书们」会被AI带货取代吗?》探讨了AI带货对传统内容营销模式的冲击,以及它如何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文章分析了AI带货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电商营销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这不仅是对AI技术潜力的一次审视,也是对电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思熟虑。
「你买的这个东西好用吗?是谁推荐的?——我问过AI了,包好用的!」
以上的对话,可能会在未来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2025年4月,OpenAI于ChatGPT上线了购物功能,这让ChatGPT解锁了一个新的身份——私人导购。过去,消费者或许还得在多个平台的搜索和比较之后才能下单;现在,直接在对话框里问ChatGPT,它就能按照用户需求给出图文并茂的推荐。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是的,以前我们跟着小红书博主的推荐买,跟着淘宝和抖音直播下单,但未来,我们可能得跟着AI下单了。从好的方面来看,这确实为消费者省下了不少时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项功能的普及也有可能让我们陷入另一个信息茧房。
因此,这个小小的新功能很可能会对整个电商逻辑、内容营销生态,乃至大众的消费信任都产生巨大的改变。
1实测ChatGPT购物功能
为更直观地感受这项功能的真实表现,笔者亲自上手体验了一下——让ChatGPT为我推荐一款性价比高的咖啡机。而后,ChatGPT并没有直接甩链接,而是非常细心地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比如:预算区间、使用场景、喜好的咖啡种类等等。
图片来源:ChatGPT。图片说明:ChatGPT的购物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它就像一个真正有经验的导购员,通过对话一点点了解你的实际需求——既不会啰嗦推销,也不默认你看得懂产品参数,而是用非常简洁直白的方式把核心选择点抛出来。
在笔者表明了要将预算控制在1000元以内,咖啡种类以意式为主,体积小且打理方便等需求后,它迅速推荐了几款主流胶囊咖啡机给笔者且每一款都附上了购物链接、产品定位、适合人群、优缺点。
整段对话下来,体验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省去了东翻西找的麻烦,也避免了被带节奏和被种草后的决策疲劳。ChatGPT不追热点、不卖人设,只关注你的需求本身,这种去情绪化的服务在当下内容泛滥、推荐过载的语境中显得格外清爽。
是的,「AI带货」的方式很理性也很冷静。
它不会告诉你「这台咖啡机的滴水声听起来很疗愈」,也不会说「配上某款杯子使用起来超有氛围感」——用户看不到真实的使用场景,也没有办法共情AI所推荐出来的生活方式。你得到的,是经过算法筛选后的最优解,而不是一个能让你产生冲动或情绪价值的购物体验。
换句话说,AI是在帮助你选择,而不是打动你选择。
图片来源:OpenAI。图片说明:ChatGPT的购物模式。
更现实的问题是,AI目前推荐的内容极度依赖已有数据库。比如,当你让它推荐最近风很大的国产新品牌,或者一个小众手作咖啡机,它很可能根本不知道,或者给出过时的信息。这让人不禁思考:当消费者越来越习惯被AI推荐,会不会使新品牌失去被看见的机会?
此外,ChatGPT不会「踩坑」,也不会「拔草」。它的推荐是基于逻辑,而非经验——它不会告诉你某品牌虽然评分高,但售后拉胯;也不会提醒你「这个功能写得很炫,但你根本用不上」。这部分需要靠用户自己去补课,去绕坑。
2.AI选购 VS 网红带货
过去我们买东西,小红书笔记看一圈,博主测评刷几遍,哪怕不下单,心里也要种下一片想买清单。在谁更会说服你买的时代,网红和主播是带货界的王者。
图片说明:主播推荐护肤品
但当ChatGPT这样理智的AI加入战局,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了。网红带货靠的是情绪信任,AI带货靠的是逻辑信任。你信那个总在视频里说「姐妹们我真的用空瓶三罐」的博主,是因为你觉得她是你的同类人。她的肤质、穿搭风格、生活节奏像你;你信AI,是因为它不带偏见、不推销、不情绪化,喜欢它只把符合条件的选项列出来。
一个靠我和你一样,一个靠我了解你。
这就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心理:
网红种草更容易制造跟风型购买,你买的不一定是产品本身,而是那个生活方式。AI推荐更适合理性型购物者,在你真的有需求的情况下,它会帮你精算出一套最适合你的选择。
这两种方式本质上没有高低之分,而是适配人群不同。
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网红带货这几年也在经历信任危机。虚假宣传、货不对板、退货难、背后接商业单不明说等问题都让消费者的警惕心越来越强。因此,AI这种相对中立的推荐系统或许在未来会获得消费者们更多的信任。
首先,它没有广告压力,不用接商业合作,也没有带货任务。至少目前阶段,它的推荐是基于用户输入的需求和公开数据,而不是被品牌塞了软广。
其次,它不卖焦虑,不打鸡血,也不说「买它的人都变美了」。它只会说:这款适合油皮,保湿度中等,当前价格在合理区间内,适合预算不高的人。
没情绪,但靠谱。
其次,AI的逻辑是帮你排除不适合的,推荐给你适合的。它不会催你赶紧下单,也不会说这价格再不买就没了。所以,与其说AI更靠谱,不如说AI所引导下的消费更理智,当产品的优缺点都直言不讳地被AI摆到你面前时,你可能就会放下那个想要冲动消费的手。
3.AI购物与它所带来的信息茧房
在AI刚上线购物功能的这段蜜月期里,很多人都觉得它是股难得的清流。它推荐东西理性克制、节奏平稳,也会让人感叹一句:「终于有个靠谱的导购为我服务了。」
但别忘了,技术不是永远中立的,尤其当它开始和商业挂钩。
图片来源:OpenAI
目前的ChatGPT购物推荐仍处于实验阶段,它可以根据你的输入内容、已有数据和插件信息来进行匹配。说白了就是,它现在只听用户的。但如果有一天,品牌可以向OpenAI支付「模型优化费」,又或是悄悄影响插件排序逻辑,那我们看到的推荐究竟是推荐还是广告呢?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放眼今天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电商首页,我们早已习惯了推广不标注的暗广套路。只不过,以前你还能分辨出谁是广告,而AI时代,它可能被包装成一句暖心的「你应该会喜欢这款。」
更棘手的问题是,当AI越来越懂你,越来越能精准匹配到你现在的品味、习惯、风格,你也可能会被困在一套「智能消费逻辑」里,而这套逻辑,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新型的信息茧房。
比如你喜欢白色极简风、偏爱平价护肤、不爱复杂操作,AI自然会推荐你这些类型的产品。但它不会提醒你,那台「看上去不太像是你会买的」高级咖啡机,说不定才是你解锁生活新可能的关键道具。
它懂你,但它也限制了你。
这就是信息茧房2.0的样子——不是通过信息内容,而是通过商品选择,而是悄无声息地锁死你的可选项。以前我们刷小红书,会因为一个vlog种草「森系生活」,从而打开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现在,AI导购只会根据已知的你来推荐,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却也越来越难跳出原来的那个圈子。
你变聪明了,也变保守了。你不再踩雷,但也不再有「哇,还有这种东西」的惊喜。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替我们思考的理性助手,还是一个能激发生活灵感的网络搭子?
当你动手做选择的部分越来越少,那么被动接受的部分就越来越多。看起来像在高效消费,实则是在被管理的选择。所以,真正需要我们警惕的,不是AI推荐错了,而是它永远推荐太对了——对得太安全、太熟悉、太像你,直到你忘了购物有时候不只是一项任务,也可以是一种探索。
我们从内容的茧房中挣脱出来,却又悄然步入了另一个看不见的,由算法而构建的推荐系统。
过去,我们以为信息茧房只发生在观点上,而现在,我们的欲望、选择,甚至对美和幸福的想象都可能被系统定义和固化。你以为你在做决定,其实是在接受预测。这不是拒绝AI,而是提醒我们,在越来越智能的生活里,更要刻意留下一点不智能的空间去碰撞、去犹豫、去看到那些算法之外、偏离轨道的选择。
真正的消费自由,不是你想要什么它就给你什么,而是你有权去想一个你从没被推荐过的东西。
结语
AI成为导购的这一刻,消费的意义也在悄然改变。它让购物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理性,甚至精准得近乎完美。你不再需要刷几十条博主视频,也无需打开无数个比价页面,只需一句话,它就能替你分析、评估、推荐。
未来的导购,也许不再是人声鼎沸的直播间,而是冷静克制的对话框。但无论外界的声音如何改变、我们所使用的媒介如何升级,都别忘了:消费永远不只是买东西,它是一种选择。
选择,是你对这个世界参与的方式。哪怕是一支口红、一台咖啡机,也值得由你亲手决定。
作者|小冉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传媒1号】,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对于一个每天996的运营人来说,简直扎心了。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人感同身受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思路清晰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