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营销领域,近期有诸多声音称 “小红书自然流已死”“郑州帮打法已失效”,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小红书自然流量只是变少,并未消失,而郑州帮打法也仍在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将深入剖析郑州帮打法的奥秘,助你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价值。

最近总刷到一堆所谓的“专家”说

“小红书自然流已死”、“郑州帮打法已失效”

咱也不知道,你们到底是行业专家,还是干殡葬行业的,动不动这个失效,那个已死的

能不能不要这么悲观啊!!!

自然流量只是变少了,但不是没有了

人家郑州帮也活的好好的,老是说什么“水下操作不行了”、“套路被平台盯上了”。每次看到这种论调,我都想隔着屏幕问一句:你真的懂郑州帮打法吗?

不回还有人以为郑州帮打法就是水军铺量?是矩阵刷屏?那只能说对郑州帮的认知太浅显

我到啥时候,都佩服郑州的铁子们,创造了一种经久不衰的打法,respect

郑州帮打法真正值得学习的我觉得有两个层面,第一,极致人效;第二,内容原生

极致人效

如果你在郑州打开招聘软件,你会发现几乎三分之一的岗位都是跟小红书有关

薪资架构,一般是底薪+提成,做好的运营,每个月可以薪资过万,要知道这个薪资水平在郑州算得上高收入

新人的工作也很简单,就三个动作,写笔记,发笔记,维护评论区

每人每天自己的账号可以发8-10篇,还要找素人来发笔记,每人每天综合可以发布几十篇笔记,但笔记类型和我们常规的笔记类型不太一样,更多是一些热点和对立选题,几乎不怎么需要账号的粉丝基数,而且是粉丝越少越好,所以笔记的单篇成本极低

比如说上方这篇文章,大家思考一下,这篇笔记在推什么产品?这篇笔记的发布成本是多少?

答案是泡脚包,成本5块

各位思考一下,你们的笔记发布成本是多少?像这样的笔记,郑州帮团队成员每个人每天要发几十篇,成本不过百余块,整个公司日产5万篇笔记,不要觉得夸张,郑州帮打法的头部公司,已经有千人的规模了

为什么郑州帮团队人效可以这么高,内容产出能力可以这么强?

背后是一套笔记创作SOP+选题库+模版库+分发库的支持,用工业化SOP实现内容流水线

每个不同的产品组都有对应的选题库和模板库和分发库

选题库中选题的来源是,通过千瓜等第三方数据平台,爬取平台Top 1000的爆文,提炼出“痛点场景+解决方案”的公式

模板库就是拆解封面、标题、正文结构,就算是新人,也可以1小时可以产出3篇合规笔记

其次有分发库,内有大量的低价素人账号,来匹配不同的内容模板,当然分发库中的账号是远远不够的,团队成员还会联系自己的朋友或亲属,用自用的账号来发布

这还没完,运营上,要求评论区及时进行维护,每日早中晚三轮回复,优先点亮“求链接类留言“,并且新号前7天需要执行“456原则”(4次搜索、5次点赞、6次浏览)进行养号

可以说,各种规则机制SOP颗粒度已经细到头发丝,让每一个新人都能快速上手融入

极致人效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有明确的SOP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来驱动员工,这一点上郑州帮企业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商家

当大多数商家还在依赖内容玄学时,郑州帮已将内容生产变成了可复制的流水线

内容原生

你以为郑州帮的水下笔记是“推荐一款泡脚包,专治脚臭,脚气,我用着非常好,推荐给大家”,但实际上郑州帮的笔记是“男朋友是快递员,脚很臭,该怎么办”

郑州帮的“原生故事框架”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就是小红书社区里长出来的原生内容,并不会违规。要迭代的只是故事里的细节:去年吐槽男朋友脚臭,今年换成吐槽老公打呼噜震塌楼板,不断追热点,制造对立,内容原生是郑州帮打法永不过时的根本原因

大家跟我一起看下以上几篇笔记,先别先入为主,假想一下,如果你在发现页刷到这样的笔记,你会不会点开?或者说把这几篇笔记跟你们的推广笔记放在一起你会点开哪篇?

别犟,人性会驱使你点开郑州铁子的笔记

也许你会说,这种选题虽然点击率高,但种草效果不一定好。但这种打法,考虑的根本就不是种草效果,而是能放多大的量,郑州帮打法的逻辑,根本就不是反漏斗,而是正漏斗,在大的曝光里面一定会收割到有需求又愿意尝鲜的人群

要知道,这些笔记的数据,可是很多商家种草笔记投流之后都望尘莫及的数据啊

当然郑州帮打法最适配的是人群广,场景多,价格低的产品,多为黑五类,如果产品人群较窄,就不适配了哈

也许这类笔记越来越多,用户看多了同类型结构,阈值会提高,但这叫「效率下降」,不叫「打法失效」, 就像你吃第八个包子才饱,不代表前七个包子没用

原生内容永远有曝光,只是效率会变化,小红书这么大个场子,容得下阳春白雪,也容得下这种雅俗共赏的原生故事

虽然说基于商业化进程,平台愈发鼓励投流打法,但不代表只有投流打法这一条路

流量没有高低贵贱,能带来生意结果的就是好流量! 你花50万投信息流拉来1000个转化,他花5万铺原生内容撬动5000个下单,你告诉我谁更高贵?生意的本质是算账,不是比谁更优雅!

郑州帮的这套极致人效+原生内容的这套打法也许会永不失效

只要小红书还是那个用户来“看生活”、“找共鸣”、“解决鸡毛蒜皮”的社区,郑州帮的这套打法,就永远有杀伤力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赵子辰Vic】,微信公众号:【Vic的营销思考】,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2. 知易行难

  3.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4.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