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广告又整花活,看完忍不到国庆了

文旅消费热潮下,文旅广告愈发注重创意与情感表达,通过故事化叙事打动受众。近期呼伦贝尔、扬州、保山三地的文旅广告各具特色:有的以都市人焦虑为切入点,借反转剧情关联草原治愈感,将小城生活哲学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均精准回应了当代人情感需求
当文旅消费突破新高,文旅广告已经悄悄卷新高,迈向深处。
今天,我们来盘点三个最近让人眼前一亮的文旅广告,看看它们如何用创意与情感的力量,把我们从繁忙的日常中拉到心驰神往的新天地。
01“牛马”的生活
呼伦贝尔的草原风光是其旅游宣传的核心卖点,但这支短片却通过一个都市社畜的故事切入,让人眼前一亮。
故事以情感悬疑开头,男主因女友突如其来的“酒店外卖”订单心生怀疑,一波未经,又遭遇上司打压与大客户流失。爱情与工作的轮番打击,让情绪张力瞬间拉满。在叙事的关键节点,镜头总是神转折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绿”、悠闲的牛马群,还有额尔古纳河夕阳的“黄”。色彩和景象精准嵌入叙事节点,成为无声胜有声的情绪出口。
故事多次反转,直到真相揭晓:女友撒谎,只为布置求婚仪式。随着惊喜与泪水一同涌出,领导带来的年假与机票,又把剧情自然地导回目的地——呼伦贝尔。
牛马,是当代工作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嘲,而广告却巧妙地将其与草原上自由的真·牛马产生关联,一边是公司压榨,一边是自由舒展,在完成语义翻转的同时,自然化解了宣传的生硬感,完成了从都市焦虑到草原治愈的心理过渡。
契合了年轻观众的短剧观看习惯,反转再反转的剧情设计,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对呼伦贝尔风光的展示少而精,更通过故事让人对那片草原心生向往,为呼伦贝尔的浪漫、自由、解压印象添上了更立体的一笔。
02敲背
相比诗词、美食、景点,扬州的洗浴文化显得格外低调。尽管敲背已被列入非遗,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澡堂文化逐渐式微,敲背变成了过时的手艺,难登大雅之堂。
然而,扬州文旅却成功让非遗“潮”起来。广告以敲背的节奏感为核心,将这一传统技艺拍得极具艺术感。每一次轻重缓急的细微变化,不再只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成为可以细细品味的文化乐章。
四首BGM,采样自传统击打节奏,融合扬州文化背景再创作:《喜鹊登梅》以扬州常见的剪纸图案为灵感,调性欢快;《九七五》则从吉祥数的文化象征中汲取灵感,旋律温润典雅;《铜钱声声》重现扬州钞关的繁华;《万马奔腾》则通过马蹄声表现扬州的漕运历史。
更巧妙的是,团队还在必不可少的毛巾上大做花样。印上敲背节奏纹样并嵌入NFC芯片,手机一触,敲背声起。毛巾不仅是体验的入口,还是可播放的唱片。
从社交媒体的短视频传播,到音乐平台的同步上线,再到浴室、商店的毛巾体验,《敲背》不仅让更多年轻人认真关注这项非遗,也让扬州多了一个文化符号。
03保山不恼火
当“500个家乡”系列首次迎来商业合作,与巴黎欧莱雅共同走向云南保山,很多人或许心存疑问:商业介入是否会稀释真诚?而答案可能藏在演员杨蓉那坦然一笑中。
保山,一座尚未为被大众所熟知的滇西小城,其底色被凝练成为“不恼火”。它有99座火山,却也拥有240多眼温泉,仿佛隐喻着一种地域智慧:用温柔包裹炽热,以从容化解焦虑。
短片以来保山要做的五件事为线索,将抽象的地域气质转化为可感的生活方式:带的少,是因四季如春;吃的忙,是因物产丰饶;放下重石、端起茶杯咖啡,是因这里崇尚闲适与分享;身体动起来,节日过起来,是因保山人相信,身体自在、精神欢腾,自然就没那么多火气可恼。
短片的叙事节奏延续了“刀尖切入、结尾荡开”的手法。“水浊了,就织布。山崩了,就种茶。路断了,就唱歌”,更是点睛之笔,将保山人的生活哲学提升到了诗意的高度。
在快节奏的当下,总需要一个地方提醒人们放下火急火燎,重新拾起从容的生活。商业合作在其中并未显得突兀,修护火气与不恼火形成共鸣,让故事与品牌彼此成就。
小结
旅行,已不再只是风景的欣赏,更是情感的治愈与心灵的修复。
呼伦贝尔解决了打工人的精神内耗,扬州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新体验,保山给出了应对急躁生活的良方。它们的成功,正是因为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人内心的痛点,给出了情感的回应与解决方案。
下一个爆款文旅广告会在哪里?无论如何,最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洞察生活、回应情绪的好故事。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烧脑广告】,微信公众号:【烧脑广告】,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今年做运营好难,拉新难,留存难,转化难,老大跟我们说,经济下行越难的时候越要加强学习,内心好焦虑,每天刷运营派压压惊。。。。。
分析得太全面了,值得反复阅读并实践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作为一名运营经理唯有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多实战,才能成为优秀运营人。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人感同身受
刚从产品转运营,我是不是掉坑里了,看了这些文章,感觉做运营比做产品更难。事更多事更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