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社交而有社群,还是建了社群再有社交,决定了社群的价值属性。社群是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战场,还是主流商业的武器,决定了社群商业是边缘还是进入主流。社群用于打通三度空间,才能从小战场走向大商业,只有做到关系让渡,社群才能连通世界。

一、社群是社交关系的放大

社群的商业价值,取决于我们怎么正确认识和理解社群。社群是正常人的社交标配,是互联网社会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并非商业所必需。

个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线上就是社群关系。不过,相比线下社交关系,社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社群不改变社交地位

在线下有社交地位的人,在社群同样有社交地位。有人因社群运营脱颖而出,绝非社群之功。只要有能力,借助任何社交工具都会有突出表现。

2. 社群适度放大了社交关系

传统线下社交场景,同时占用时间和空间,所以社交频率不高。社群交往,可以让更多的人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交互,社交频率可以很高。

同时,社群除了熟悉的朋友外,还有朋友的朋友,多重关系的朋友。所以,社群适度放大了社交关系。有的商业化社群,社交关系复杂和繁忙到靠机器人聊天,这样的社交关系已经没有价值。

3. 社群天然是分布式的

决定社群价值的是关系强度,而非关系数量,所有试图建立中心化社群的都难成功。

因为基于强关系的群友有限,所以纯粹基于社群的商业(如微商),必须建立多层级社群,或者先打造IP,再围绕IP打造多层级社群。

4. 社群增加交互频次,但改变关系强度很难

线上聊3月,不如线下喝顿酒。越是社群时代,线下交流越珍贵。越是高端交流,越重视线下场景。社群的频繁交互,产生了一群“陌生的熟人”。社群交流频繁,线下关系仍然很陌生。

5. 有强关系的社交,才让社群更有价值

强关系,是关系的价值。社群只是关系的放大器,关系不强,放大也不强。

6. 利用社群的能力与自建、运营社群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有了利用社群的能力,其他社群也能为我所用,这是开放式社群运营能力;只有自建社群才能利用,这是封闭式社群运营能力。

二、有生活味,才有商业味

社群,因为社交而有社群。所以,社群一定要有生活味。没有生活味的社群,是异化的社群。只要有社群,就能够衍生出媒体属性。媒体属性,即传播功能。传播功能,已经有了商业属性。

生活回避不了商业话题,强关系为商业背书,一直是中国特色。关系强度可以影响商业认知和交易。所以,社群隐藏着商业属性,交易是显性商业,不是隐性商业。

以社群为普遍交易媒介,是异化的社群。

社群的价值属性:社交属性>传播属性>交易属性正常的社群是有生活味的,因为工作和生活关系,所以有社群。人要与各色人高效交往,所以每个人都有各类社群,否则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交流就有障碍。

没有社群的时代,也有异化的社交。比如传销培训,因为是异化的社交,所以要持续强化,以维持群体存在。有生活味,更容易联立强关系;越有强关系,越容易商业转化。

现在也有不少异化的社群,因为没有生活味,纯粹是为了商业而拉群,所以需要持续的社群活跃,如各类红包、分享等。虽然活跃手段不断翻新,但很快又会遇到障碍,社群进化最快的就是这类社群。

拉新→转化→留存→再拉新,这是因为生意而存在的社群。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形成强关系。需要持续活跃社群以维持存在的社群,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解散。

因此,在社群商业化过程有两个逻辑:一是为了商业化而建立社群;二是把有生活味的社群适度商业利用,尽可能减少商业味。

三、社群商业化模式

中国商业的特色,就是将社会关系作为背书重度参与商业。农业社会是生活小圈层,关系、认知、交易本来就是三位一体。工业社会进入功能性社会,大众媒体成为商业认知主阵地(如广告)。

互联网社会,由于人们可以在智能手机的各类App、小程序上自由切换,商业再次进入认知、交易和关系三位一体。

目前,围绕社群大致形成三类商业模式,如图所示。

社群营销,商业边缘还是主流

1. 基于社群自然商业模式

有什么商业活动或信息,随手发个朋友圈、晒照,这是自然状态的商业表现。虽然有时候也有作用,但聊胜于无,多数企业对客户群的商业利用就处于这种状态。

在社群交互中,即便没有商业意图的人,也可能形成商业价值。比如人们看到有趣有共鸣的内容就转发,这个过程可能无意中形成了商业价值。

因为人们不约而同地转发,形成了共情、共鸣、共振,并最终形成商业浪潮。很多IP的打造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称之为社群自然商业模式,就是在群友的无意之中,商业化已经完成。

2. 异化状态的商业模式

典型的就是直销的翻版,现在称为微商、社交电商,进化速度很快,总有新概念、新逻辑,确实有部分人“割韭菜”成功。

当然,只要符合法律,我不反对。对这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持久性成疑。虽然屡屡引发社会热议,但市场份额始终不高。

3. 有组织的社群商业模式,典型的是社区团购

现在看,成建制的商业组织系统,以中国品牌商的渠道系统最完整。欧美的渠道已经第三方化,品牌商的关系触角不如中国有渗透性。

规模化组织社群很难,因为社群的特征就是分布式,中心化的社群是不成立的。社群因社交而生,不是因商业而生。

中国传统线下商业组织,包括企业、渠道,是有高度组织性的。高度组织性商业与社群结合,就是组织化社群商业模式。

四、与主流结合,就是主流

主流商业在哪里?在传统渠道。线下渠道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约3/4,当然是主流。2020年疫情期间,我就探索“深度渠道+社群+直播”的营销模式,卓有成效。

但是,真正捅破窗户纸,引起社会关注的是董明珠2020年“6·18渠道直播”,成交102亿元,以及吴晓波第二次与TATA木门业合作的“渠道直播”,3小时成交3.92亿元。

社群与渠道结合不仅激活了渠道社群,还激活了传统渠道。B端和C端同时受益。

我对“渠道+社群”这么重视,有下列几个原因:

  • 渠道是品牌商最完整的商业组织体系,关系稳定。中国的渠道是人链,客情关系很重要。长期稳定的交易,持续性拜访,都对强化渠道关系有用。
  • 渠道成员,社群是标配。渠道成员的交往频次高,社群是主要联络方式之一。品牌商需要做的,是渠道成员愿意把强关系让渡给品牌商。
  • 借助于云店(小程序),品牌商可以给终端赋能,而云店(小程序)的推送路径一定是社群。传统渠道的极限,就是深度分销“终端即终点”。网络平台的厉害,就在于超越B端抵达C端。
  • 社群与主流结合,即与传统渠道结合。传统渠道借助KOC社群,照样可以抵达C端。
  • 网络与C端的关系是中心化的弱关系,因为传统渠道是强关系,KOC社群也是强关系。传统渠道+社群,构建了BC一体化的新体系。B端强关系和KOC强关系之间,只要利用得好,关系可以让渡。

因此,社群与主流商业结合,就是主流商业的放大。

社群与传统渠道结合,核心就是利用店主群。店主群,在终端小店眼里是私域流量,即店主可以影响的流量。但是,在品牌和经销商的眼里,店主群是公域流量,是可以主分流的公域流量。

五、关系让渡是关键

利用店主群,核心是店主群的关系让渡。即店主与用户的关系,能够为品牌商和经销商所用。

  • 关系让渡,即他人的社群关系为我所用。没有关系让渡,就只有完全依赖自建社群。自建社群扩大规模,不仅技术上受限(不超过3级),管理上也因管理层级增加关系强度衰减。
  • 关系让渡,不在于自己有多少群,而在于多少群能够“为我所用”。
  • 关系让渡,不是商业交易,只是让渡关系。比如朋友介绍朋友,就是关系让渡。但是朋友的朋友能否成为朋友,则是另一回事儿。

社群关系让渡,关键是自愿、免费或接近免费。吴声在《超级IP》称为“负成本连接”,否则无法大面积推广。自愿、免费的关系让渡,有三个前提。

  1. 内容共情:这是内容传播的关系让渡。只要共情,就会自动转发。众多人集中转发,就会引起共鸣、共振。内容共情,对关系强度的要求不高;
  2. 有强认知:强认知,就是真心认同,愿意背书。我们近年来一直提倡场景体验,就是体验是最强的认知;
  3. 从终端延伸到KOC:深度分销已经与终端建立强关系,但是很难与C端建立普遍关系。

社群营销,商业边缘还是主流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节点就是KOC。KOC与社群成员有强关系,只要KOC有强认知,关系让渡即成为可能。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原来的渠道关系仍有价值,组织体系仍然有用,只需要在深度分销的基础上做好场景体验、内容分发,以及顺着渠道找到KOC即可。

六、社群密度即流量

社群的商业价值表现在两方面:

1. 社群放大流量

比如前面讲的线下渠道,本来就有流量,但通过社群的增强连接,流量被放大了。

拼多多的拼团,首先是因为有人发起拼团,发起拼团是因为有基础流量,才能在拼团过程中放大流量。拼团的过程,其实就是关系让渡的过程。

2. 社群创造流量

流量一定是认知的结果。社群创造流量,一定是因为社群成为商业话题讨论的载体,即社交货币。社群是分布式的。分布式的自媒体,人人都有声音,但这些声音都可能被淹没。

所以,自媒体声音的价值取决于声音的密度。社群创造流量,就是社群及商业化过程中的密度决定的。密度即认知,密度即品牌,密度即IP,密度即流量。布式商业,没有密度就没有一切。

密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因为密度产生交叉覆盖。

比如一个县城,1万人同时发朋友圈,信息传播就有密度了,因为一个人会从多个朋友圈同时获知信息,也会增强对信息的关注。但是,1万人同时在全国发朋友圈,密度就很低,也就缺乏商业价值。

七、社群连接B端C端

社群商业化的密度,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

1. 社交电商的密度

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社交电商缺乏强关系。不可否认,社交电商的社交往往在某类特定人群是高密度的。但是,社交电商之所以一直处于边缘,就是因为社交电商的社群密度,只是小范围的密度。

2. 内容通过传播链形成的密度

IP打造过程中,人们见识过“内容疯传”现象。一段共情、共鸣的内容,因为共情,被社群疯狂转发,最后形成共振。

共振,是高密度传播的结果。IP、网红的形成,一夜爆红,就是内容疯传。

3. 依赖其他商业组织的密度,形成社群密度

传统商业组织,终端的密度最大。一个50万人口的县城,终端小店可以达到数千家。据某数据平台的统计,全国各类终端店超过千万家。

传统商业组织的密度+社群密度,共同构建了用户覆盖密度。高密度的传播,短期内可以形成高强度的认知。一个县级城市虽然有数千家终端,但社群密度可能只需要500~1000个即可形成高密度,因为普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数量是100~500人。

“认知即流量”:上述三个商业密度,传播链形成的密度不可控,社交电商和传统渠道形成的密度是可控的。目前,纯粹的社交电商缺乏全国性、高渗透性的社群组织,而且社群组织本身缺乏稳定性。所以,社交电商始终是边缘化的。

传统渠道与社群结合,B端密度与C端密度可以相互强化,大致有两种方式:

1)传统渠道有优势的企业,利用B端优势,带动C端优势

近几年在农资界被称为传奇的绿业元集团公司,就是利用传统渠道(B端)的控制力,通过B端社群影响农户(C端)。绿业元的员工,平均每年召开200场“农民会”——这种方式称为BC一体化。

绿业元“农民会”的高效动员力从何而来?就是利用B端社群将其高覆盖,实现快速、高密度动员。

2)传统渠道缺乏优势的企业,利用C端社群倒逼B端

比如白酒新品进入烟酒店很难。但是,如果通过KOC的社群密度完成C端动员,那么就可以倒逼B端(烟酒店),这种方式称为CB一体化。

上述两种方式,BC一体化,就是通过B端优势巩固C端优势;CB一体化,就是通过C端短期优势,构建B端系统,如图所示。

社群营销,商业边缘还是主流

B端和C端一体化的组织,是高稳定性商业组织。

八、社区电商边缘,社区团购主流

社区电商和社区团购是一组很好的边缘与主流的参与物,两者同为利用社群的商业体系,都是以社群聚集人气,以小程序推送。

社区电商虽然在2020年疫情期间火爆一时,但很快就沉寂了,即便是头部品牌的社交电商也是如此,有的甚至在发动之时就已经失败了。

社区电商与社区团购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组织地利用了社区社群。所谓有组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原有的传统渠道组织;二是建立独立的地推团队。

社区电商是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招募的,基本是纯粹的线上招募,与线下渠道的关联度不高,更没有利用经销商组织。

因此,社区电商基本没有门店交付,只有总仓交付或前置仓交付。社区电商的区域密度更小,除极少数仍在运营外,多数品牌已经放弃。

社区团购目前势头不错。社区团购的拓展,基本上以区域强势经销商为平台代理商。经销商有团队,有终端客户群。因为社区团购与主流渠道融合,能够在一个地方快速发展。

我们看到,经销商当平台代理,基本以原零售小店为“团长”,因为双方原来就有合作关系。地推团队发展“团长”时,宝妈就比较多。虽然多数宝妈有微商经历,但论组织体系,还是终端小店更有组织性。

 

作者:刘春雄,微信公众号:刘老师新营销(ID:liuchunxiong1964),现任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EMBA课程主讲导师,《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副总编,清华大学MBA、中国人民大学MBA特聘客座教授。

本文由@刘春雄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忙了一天,终于可以休息会看看文章了。 :roll:

  2. 看完后感觉上了一堂课

  3.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4. 说到心坎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思路。

  5. 对于大家都热衷的热点话题,总会去分析别人背后的行为

  6.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7月01日 更多
建党节
1997年香港回归
国际合作节(7月首个周六)
世界建筑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
青藏铁路通车17周年
亚洲30亿人口日
1970年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1988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正式成立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