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近期发布治理公告与修订申诉指引,将评论区拉踩、竞品截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 AI 生成内容滥用纳入监管,构建电商场景合规机制。文章解析新规对侵权类型的界定、平台角色的转变,探讨其对商家营销逻辑与平台竞争生态的影响。

国庆前夕,小红书官方账号薯管家发布《关于不正当商业竞争行为的治理公告》,宣布自10月10日起专项治理“评论区拉踩”“竞品截流”“私信撬客”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开工后第一天,小红书电商学习中心同步响应,修订并更名了《电商维权投诉—申诉指引》,正式将“电商交易场景”下的不正当竞争、人格权侵权、AI生成内容滥用等纳入可投诉范围。

这意味着,小红书的商业竞争红线,已从专项治理升级为制度化、可执行的合规机制。

01 电商交易场景下的“制度入规”

新版指引在标题中首次出现“电商交易场景”,适用范围从内容社区延伸至交易闭环,标志平台正式进入“电商法务化”阶段。

在投诉受理范围中,除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外,“人格权侵权”、“不正当竞争”独立成章,在与10月专项治理中的三类违规(抹黑诋毁、不当对比、商业撬客)形成呼应的同时,也使其具备了制度依据与投诉路径。

02 “AI生成”入规与人格权扩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格权侵权”条款下,写入了“AI生成”等表述,明确若未经自然人同意,擅自制作、使用、公开或以影像、雕塑、绘画、AI生成等方式编辑、二次创作其肖像,均属侵权。

这是小红书在制度层面,首次将AI内容纳入侵犯肖像权的投诉受理范围,承认AI生成作品在肖像、名誉、隐私等领域的潜在风险,并启动面向AI内容的治理框架。

同时,新增人格权保护维度还包括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体现小红书从“内容真实性”走向“人格权益”保护的延展。

可以看出,这不仅是规则更新,更是对AI内容和虚拟创作生态的一次制度预警。

03 平台角色重构:“转通知、公示、调解”

通读全文可以看出,相较于旧版指引,修订的指引强调平台有权将案件材料转交行政机关、第三方机构或人民调解组织协助判断或调解。

同时,转通知、申诉转递等设置也反映了小红书正从“直接裁决”转为“将投诉材料转送被投诉人、再将申诉材料转回投诉人,并公示投诉与申诉信息”的这一治理模式的变化。相应地,平台角色也更侧重监管、调解。

总体来看,此次修订的重心落在了“电商交易场景”上。对品牌商家而言,这不只是投诉机制的细化,而是内容布局逻辑的重构信号。

目前,修订指引已度过了意见征集周期(10月09日-10月11日),

今后,商品笔记、测评内容、直播脚本、橱窗展示等,都属于平台监管范围;

“AI生成肖像图”“模糊授权代言”“对比式踩竞品”等常见营销手法,都将被视为侵权或不正当竞争。

当然,如果真能进入一个“可被追溯、可被投诉、可被调解”的新阶段,小红书的电商竞争,也将进一步从“流量游戏”转向“合规能力的博弈”。但流量与合规,本身就存在天然张力。前者追求速度与爆发,后者强调边界与秩序。二者的平衡,正如小红书内容与电商的融合一样,始终是一道难以精确控制的尺度题。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起,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见实】,微信公众号:【见实】,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手动点个赞

  2. 小时候
    以为长大了
    就可以不用看成绩了
    没想到……长大了
    要看业绩……
    ;) ;) ;)
    做运营太难了。

  3. 关注作者很久了,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点子其实真的是可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

  4. 写得很真实

  5. 这篇文章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感谢作者的分享,期待更多优质内容。

收藏
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