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如何提出高质量的分析建议

在商业世界中,经营分析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却是一门艺术。许多人在完成经营分析后,提出的建议往往流于表面,无法真正为企业的战略调整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将为你揭示如何通过深入的分析,识别业务增长的真正动力、发挥业务优势、发现潜在问题,并合理分配资源,从而提出高质量的分析建议。
做完了经营分析,该提什么分析结论和建议呢?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会随手写上:“收入低了,要搞高”“成本高了,要搞低”……这种废话文学,不但让领导们看了直摇头,做报告的人自己也很有挫败感。但到底该怎么提出高质量的建议?今天一文讲清楚。
一、识别增长动力
如下图,如果只是分产品/分渠道/分客户,列个目标达成情况,那确实除了“要搞高”,没法提深入的建议。这样割裂地看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如下图)。
从本质上看,增长是来自多方面的:
- 可能是销售很给力
- 可能是我司最便宜
- 可能抓住核心客户
- 可能竞品不如我们
……
总之,做分析时,应将客户-产品-渠道维度组合,查看真正的增长来源。如发现增长来自同一款产品A,则应收集市场上竞品进行对比,看我司竞争力,到底来自价格/产品功能,还是单纯“水涨船高”,A是今年的爆款。
深入对比后,得到的分析结论是不同的:
1)如果竞争力来自价格,那意味着要持续打价格战,就能写建议:“深入分析客户需求,缩减不要成本,扩大价格战能力”
2)如果竞争力来自功能,那意味着产品力有明显优势,就可以进一步放量推广,就能些建议:“削减低产品力产品的推广投入,集中资源砸优势产品,扩大收入”
3)如果发现是水涨船高,那意味着只要做就有得挣,同样可以建议放量,只不过要“密切监控市场饱和度,在销量见顶时及时调整库存与投入”
这么写,是不是比一句:“产品A表现不错,要保持”,显得深入得多!
二、发挥业务优势
同理,如果发现:
1)不同地区,畅销品不一样。那么可以建议:“关注区域需求,其他门店向标杆店靠齐,调整产品结构”
2)不同客户,对产品功能/价格需求不一样。那么可以建议:“围绕X类典型客户需求,形成组合拳,集中突破”
3)不同团队,擅长卖的货不一样。那么可以建议:“重新调整团队KPI,集中发挥团队优势领域,实现整体目标”
看数据要看细一些,多对产品,客户打标签。观察销售-产品-客户之间匹配关系。就能发现更多机会点和威胁。
三、发现潜在问题
当然,做得差的业务也得关注。比如:某产品线C目标达成很差,此时可以进一步看数据:
1)该产品表现差,是该品类都不行,还是特定价格带不行(卖太贵了)
2)该产品历史上有没有促销,促销期间是否能起量(确认是价格问题or品质问题)
3)该产品有没有形成特定客群,还是所有用户复购率都很低(确认用户需求)
4)该产品在某些特定地区,特定渠道,是否有销量(确认细分需求)?
确认完毕后:
1)如果细分客群/地区仍有销量,就建议:“缩减投入,向有需求地区调货,消化库存”
2)如果常规销售不行,降价还想,就说明产品定价与定位不匹配,可以建议“清创处理,重新调整产品设计再上市”
3)如果啥都不行,死气沉沉,那就是整个规划都有问题,建议:“清理该类型,释放库存资金与预算,挪作它用”
这些建议,都比“产品C表现不好,要搞高”强得多。对客户/渠道层面的分析也是同理,没必要死守着衰退的市场,该撤离就撤离,该调整就调整。
四、检查资源使用
资源投入方向与效率评估,是经营分析驱动业务发展的最重要抓手。以上所有建议,几乎都涉及预算投入调整。
因此,在分析完业务线机会与风险后,一定要对预算做复盘,检查:
1)水涨船高的业务,控制投入!不要过度烧钱(特别是品牌宣传)
2)打价格战的业务,多花功夫调成本结构,而不是靠打折,才能保住毛利
3)有产品优势的业务,该砸钱就砸钱,盯紧推广ROI,猛干!
4)已确认失败的业务,该扔就扔,尽快释放预算和库存资金
复盘完,直接建议:“A业务扩充预算1000万,ROI保持在YY水平以上预计多收入5000万;B业务安排清仓,释放资金3000万……” “加钱!”是业务最喜欢的数据驱动方式!这么提建议,业务听了也开心!
综上可见,想提出深入的建议,靠的不是一个神威无敌大将军模型,而是细致的拆分和清晰的分析逻辑。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对于一个每天996的运营人来说,简直扎心了。
作者的观点很独特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对于大家都热衷的热点话题,总会去分析别人背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