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转型做电商,第一步不是开店,而是先搞懂这3件事

文章指出在当下的电商环境下,拥有自有工厂资源的卖家更具竞争力,而中间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工厂转型做电商,第一步不是开店,而是要先搞懂三件事:选择适合的起步平台、选对产品、搭建基础内容资产。文章还分析了越来越多工厂开始自己做店的原因,包括平台红利、市场环境和工厂焦虑等。
昨天我在发布了电商新手99%的坑,都在第一步踩了!文章后,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一条来自浙江温州网友的留言,观点是认为当下的电商环境,有自有工厂资源的卖家更有竞争力,而中间商比如一件代发类卖家已经没什么利润空间了。
从“浙江温州”IP地址来看,我觉得这个结论还是有很大参考意义的,估计这位网友也是自有工厂的老板,而且销售业绩可能还可以,所以才留下这条霸气侧漏的留言。
网友后台留言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我收到了公众号关注用户中其中一位朋友的微信沟通,简单了解后对方也是一位工厂型卖家,自己有实体工厂,在1688平台上也有店铺。跟我咨询如何做都抖店,目前虽然找了运营负责人,但经营效果很不理想。
从这两条信息来看,可见一斑,现在工厂店越来越有流量和C端经营意识,而不只愿意默默做一个生产、发货的不知名工厂。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工厂开始自己做店?
(1)平台红利:电商平台在流量侧越来越倾向“源头工厂”
简单来讲就是,平台政策在倒逼“源头工厂”直接触达消费者,因为这样用户拿到的是更便宜的好货,直接促使平台体验变好,用户满意度变高,平台从用户运营角度,无论是新增、活跃还是留存都会有增长。
我记得之前1688平台早就在给普通C端用户推广自家平台了,原因很简单这一度让我觉得,平台都开始自己找流量了,那做纯代发模式的卖家还能生存多久呢?
信息差逐渐被抹平,很多工厂老板都开始自建团队运营店铺,留给中间商的机会真的不多了。
(2)市场环境:中间商利润被压缩,纯代发模式缺乏竞争力
我最开始尝试做抖店,也是用的一件代发模式。一般工厂对于出厂产品都有自己的一套定价,虽然支持一件代发,但是又要求代发价格不得低于出厂定价。
在以前经济环境良好、信息差还很大的时候,中间商代发价格可以2、3倍的定价,都可以有很多订单转化。
但是在现在这种消费降级时期,哪怕是工厂底价都有很多人嫌贵,中间商想要在平台获取流量就意味着不能在工厂价基础上加太多,甚至还需要亏本卖,这就导致中间商利润降低。
比如一个玩具,厂家代发价格是20元,但是这个工厂或者在平台上的其他工厂卖家也定价20元,如果你想有利润就需要加价,但是用户又看重性价比。
在品质一样的情况下,工厂卖的比代发便宜,流量势必会倾向工厂店。
再加上纯代发模式通常难以做好品控,导致某些品类货不对版现象频发,订单转化就会更难。
久而久之,纯代发中间商越来越少,工厂也就需要自己走出来找流量了。
(3)工厂焦虑:客户越来越难找,订单不稳定,想自己掌握流量
我在1688上看到一些开的时间比较久的工厂店,他们的代发客户多达几千家,少则几十家。
苍蝇再小也是肉啊,哪怕每个代发客户代销的都不多,但累计销量应该也不少。
但现在,随着很多一件代发的小卖家退出,意味着工厂原来很多零散的销售渠道也没了。销售渠道减少,订单自然不稳定。
面对着大量的滞销库存,和开工厂的雄心壮志,工厂老板们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操盘起来。
二、工厂做电商,不等于把货搬上去卖
工厂店确实自带生产优势,拥有工厂意味着对产品质量、成本和供货节奏有更强的把控力。
但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线上店铺的实际竞争力,却是很多工厂老板面临的难题。
我见过一些工厂卖家在不满足做1688店铺后,拓展到C端平台做销售,在淘宝、京东、抖店开启了店铺,但大多效果不好。
很多看起来很耀眼的品牌店,其实它的投入产出比不一定很好,甚至推广成本超高,仅存虚假繁荣,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品牌工厂店突然会宣布倒闭的原因。
其实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一些误区引起的。
(1)很多工厂仍然把“内容平台”当“展示平台”用
产品经理在策划产品功能,面对B端用户和C端用户都是有区别的。同理,工厂从原来toB模式转为toC模式,思维也必须要跟着一起变。
简单讲就是从产品思维变为用户思维,要学会做内容,而不是只展示产品。
我们小卖家作为B端用户,通常去1688选品时,关注的更多是价格、产品功能,1688平台上展示的产品,也只需要做好定价、产品功能展示就可以。
所以我经常在1688平台上看到很多店铺展示的是拍产品视频、拍机器运作、展示生产过程、工厂情况,可是这些内容,作为C端消费者是不太关心的。
消费者可能更想看的是,这个产品能解决我什么问题?使用前后有什么对比?适合什么人?怎么用最好?
平台推荐的不是你有多专业,而是你是否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
因为很多工厂老板没有转变思维,就直接将自己在1688上的商品信息搬到淘宝、抖店上,或者看到一些代发客户销售不错的品就直接拿来自己卖,但销售结果并不理想。
做内容,本质是“站在客户的视角重新讲产品的价值”,这是工厂从生产商向品牌商转型的第一课。
(2)只想找“代运营”,自己不掌握方法论
我后来给上面那位咨询的朋友一个建议,如果自己忙不过来,可以找代运营,但是最好自己先懂。
不要求有多精通,但是要了解各个平台的运营模式、适合不适合作为自家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要自己多去学学做内容。
现在主流电商都上线了内容渠道,如短视频、直播带货,即使是货架电商,也不是上架了商品就有自然流量,而是平台通过你的视频/商品内容表现决定是否推荐给用户。
如果你作为老板,对自己的产品的用户场景都不了解,不知道给商品推广哪些关键词、不会起标题、做封面,那商品自然会被算法冷处理,运营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我手头有个店,因为没太多精力投入去优化商品标题、主图详情页、店铺主页,也没有去搜集关键词,去做付费推广,订单自然会很少,现在店铺也只是偶尔出几单,基本属于摆烂状态。
三、真正开始做前,工厂老板该做哪三件事?
第一件事:选择适合的起步平台
不用一上来就多平台布局,而是要选择跟自己匹配的平台。
抖店适合有一点点品牌思维、想做内容场爆单的卖家,拼多多适合价格极致、供应链反应速度快的工厂,淘宝京东适合有综合竞争力,具备品牌思维同时又有供应链优势的卖家。
第二件事:选对产品,不是上全品类
可以挑“最有代表性”的1-3个产品测试,可以是代发最多的、或者评价最好的单品,来打造畅销款。
根据选择的平台,来确定“适合平台内容表达”的商品颜色、用户场景,比如抖音的用户群体更适合新奇鲜亮产品色调,充满个性挑战的用户场景,而淘宝京东则适合务实、沉稳、性价比高的产品调性。
如果要做C端,那么工厂爆品不一定是老客户下单最多的产品,还是需要自己去重新筛选的。
第三件事:搭建基础内容资产
前期可以用手机做基础图片素材,重点是要表达出产品特性,因此商品卡首图、详情页、5张晒图非常关键。
内容方面,除了图片,可以搭配视频来测试“场景痛点+产品使用对比”。视频里尝试表达你的产品使用场景,再看看用户是否买单。
四、工厂做店,是另一次再创业
工厂做电商,已经过了直接搬运商品信息就能获得流量和订单的时期了,也不是仅仅只当作多一个销售渠道而已,起店难度堪比重新创业。
电商是另一种语言的经营方式,工厂要学着从“产能思维”走向“用户经营思维”。不懂内容运营的工厂,流量会越来越难拿,所以,越早建立自己的产品方法论+内容节奏,就越容易建立护城河。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曙欧巴】,微信公众号:【曙欧巴】,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净说大实话干啥!!!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感谢作者分享。
对于大家都热衷的热点话题,总会去分析别人背后的行为
运营要学会灵活变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