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红利宣告终结!接下来,谁能活下来?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流量红利曾是无数创业者和内容创作者的“黄金时代”。然而,如今这个时代正在悄然落幕。文章深入探讨了流量红利终结后的三大趋势:白手起家的难度增加、流量战场成为“有钱老板”的游戏,以及传统企业转型带来的新机会。

你好,我是四海
好久不见!
最近都在忙着创业呢~~
我最近跟几个圈内朋友深聊,忽然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个躺着就能捡到流量的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能明显感觉到,就连最后一个算是有红利的平台——视频号,也悄悄地进入了‘不投流就没曝光’的周期了。”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操盘了200多家企业新媒体转型的资深行家,在9月份发出的感慨。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仔细一想,是不是也说到了你的痛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接下来,我们会看到三个非常清晰的趋势。
趋势一:白手起家,做个号就能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道理特别简单。
你想啊,平台上的好内容越来越多,跟你一样优秀、甚至比你还拼的博主满地都是。用户手指一滑,凭什么刷到的是你,而不是他?
答案就俩:要么,你内容好到逆天;要么,你花钱买过路费。
所以,接下来再想靠纯内容、放自然流起家创业,成本会高得吓人。
以前是荒野求生,凭本事打猎;未来是进城开店,每一步都得真金白银。
趋势二:未来的流量战场,是“有钱老板”的游戏
流量红利一没,整个逻辑就变了。
这就像一座发展成熟的城市,每个地块都“明码标价”。西湖边的店面租金,跟城乡结合部能一个价吗?
未来的流量市场就是这样。你想给直播间导流?行,一个播放量多少钱,清清楚楚。既然有成本,就得算收益。
你想想,一个卖珠宝的,客单价3000块;一个卖衣服的,客单价500块;一个卖牙刷的,客单价50块。他们三个人在同一个黄金地段竞争同一个“流量店面”,谁最敢出价?谁会最终把“店租”炒上天?
毫无疑问, 肯定是那个卖珠宝的。
所以,流量成本会被这些高客单、高利润的商家,直接推高到一个让普通个体户望尘莫及的水平。
趋势三:最大的机会,藏在“传统企业”的转型里
当流量变得明码标价,那些真正有生意的老板们会突然意识到:“这里的流量,对我的生意有直接价值!”
于是,他们会疯狂地往里投钱,寻找能帮他们把流量变成增长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能帮他们做成这件事?
根据那200多家企业的实战数据观察,最终跑出来的,往往不是“会玩新媒体的空降兵去学产业”,而是 “产业里的自己人,学会了新媒体”。
所以,朋友,属于你的机会在哪里?
我认为,接下来有三类人,会迎来职业生涯的黄金期:
第一类,是“老行当里的新兵”。
如果你现在就在一家实体企业里工作,别只埋头干活。请你务必、立刻、马上,站在自家生意的角度,去学学新媒体营销。 当你的老板为增长发愁时,你这个“懂行的自己人”,就是他最宝贵的资产。
第二类,是我们这种“第三方服务商”。
我们的优势是视野宽,见过上百个行业的打法。现在要做的,就是迅速放下身段,和最优秀的产业老板深度绑定,用我们的“商业认知”去换他们的“产业深度”。
第三类,也是最关键的一类——老板本人。
这一仗,创始人你别想跑。
以前我们说CEO和COO(首席运营官)是俩岗位。但在新媒体时代,CEO,你就是首席曝光官(Chief Exposure Officer)。
雷军需要亲自出来拍视频吗?小米不缺他那点流量。但他出来,传递的是品牌的温度和信任。不管你今天觉得自己是个“老灯”还是“中登”,接下来这场全付费流的硬仗,你必须亲自下场。
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流量红利的潮水正在褪去,一个全新的、赤裸裸的付费流量时代,正轰然到来。
它对企业是巨大的挑战,但对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次价值的重估?
别再想着做个课,一键分发,躺着赚钱了。 那个模式在未来会越来越难。
未来的钱,会流向那些能针对高价值的细分人群,提供重交付、指向解决方案、能直接帮人拿到结果的高价值服务的人。
这个“高价值服务”具体该怎么设计,里头有非常多的技巧和模型。它就像一块复杂的拼图,需要精准的定位。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技之长,不想再陷在“卖课割韭菜”的恶性循环里,而是想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实现长期、体面的变现。
新时代来了,它一定会催生新的品牌,和新的增长。但愿你我,都在其中。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swimming】,微信公众号:【增长头马】,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说到心坎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思路。
写得很真实
文章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文笔很好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关注作者很久了,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点子其实真的是可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